当前位置: 防盗门 >> 防盗门资源 >> 家里来客防盗门先抓拍,你以为是科幻不,成
室内环境是否安全?家里安保系统如何实现实时监控?喂养宠物的上班族如何保障爱宠的一日三餐?这一系列困扰着市民的难点问题,近日,成都七中的同学们给出了答案。
15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七中获悉,本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教育协会“DFRobot杯”第五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暨创客教育展评中,成都七中信息技术教师荣获机器人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同时,该校学生设计的《智能安保门禁系统》、《家居环境监测系统》两个项目均获一等奖,其中《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还荣获最佳人气“银奖”,而这群学生年龄在14-15岁。
△学生作品——家居环境监测系统
3次改造升级成品最终亮相
记者了解到,《智能安保门禁系统》从课题的提出到设计模型的参赛,耗时2个月,经历了3次升级改造。“第一代学生在设计上采用的是3D打印的门,操作上相对麻烦;第二代采用激光切割的门,但门栓存上齿轮容易打滑,第三代采用电磁铁,通过吸附来实现开关门。”《智能安保门禁系统》设计者之一的七中学生熊一霖介绍,该产品拥有多重功能,电磁铁吸附式的门,仅仅是众多功能中的一项。
他介绍,智能安保门上装有人体感应模块,当有人靠近时,蜂鸣器和远端的网页就开始报警了,同时,门上摄像头同步启动抓拍功能,将门外影像上传至网页平台,此时,房主则可用手机登录网页进行查看后需自行判断来者身份后进行处理。另外,在该设计上还有一项功能则是远程开门功能,如果此时有客人来,屋主恰巧不在家,则可通过手机登录网页进行操控从而实现开门。
智能安防门禁系统
如此方便的操作,那么屋主在家时,只要有人在门外警报就响起,是否会造成困扰?记者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熊一霖介绍,智能安保门的警报系统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设计的控制开关进行手动关闭,因此,并不会造成屋主的困惑。
同样获得一等奖的《家居环境监测系统》也经历了3次改造升级。该项目指导教师之一同时也是本次大赛中机器人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秦暕介绍,在第一代的设计中有紫外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以及LCD显示屏,而第二代则在第一代基础上增加了PM2.5传感器,第三代设计又在前两代基础上进行了功能延伸,加入了时钟模块和SD模块。“通过功能的逐步升级,第三代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周围环境的温湿度、紫外线水平以及PM2.5和PM10的浓度,同时,时钟模块和SD卡模块能够实现长时间记录每个时间点的参数,有利于后期数据的跟进,利用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可更直观的得到各环境变化的趋势,从而实现有效的监测。”
知识+实践解决现实问题
获得一等奖的两项设计,只是成都七中特色课程成果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项目还有很多,有些项目还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得优秀成绩。”在秦暕的带领下,记者首次走进成都七中学生创作教室。
一张张圆桌上,摆满了学生设计的作品。有专门为宠物设计的智能定时喂食器,也有智能节水浴缸,以及室内人体适宜的温度湿度自动调节反应装置等。
课堂上学生在展示“智能安保门禁”资料图
秦暕告诉记者,这些作品均处出自高一学生之手。“实际上这就是学校信息技术课,在内容上与其他学校有差异,属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她介绍,信息技术课按照课程安排,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就学习了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而高一下学期的课程会有所变化,例如开设了算法与数据结构、应用软件开发、开源硬件与项目时间三个模块的课程教学,而每个模块都配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与辅导。
据了解,此次参与比赛的两个设计,属于开源硬件与项目模块的教学内容中“智慧家庭”项目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我们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有效的解决现实问题,这就是课题选定的原因。”
秦暕介绍,该模块主要运用微课题研究及项目实践的学习方法,前期在向学生介绍按键开关、蜂鸣器、直流电机等基础知识后,采用运用项目式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小组的小型综合性项目研究。“准备工作就绪,需要选定课题,再加以论证并提出设计方案,最后再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恰当的传感器、电子器件等,同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进行工程搭建,最终实现项目模型。”
成都商报·儿童团实习记者许雯图片由成都七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