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

市场上买来的粽子,总比不上家里人包的上

发布时间:2023/6/4 13:00:22   
        

“这是我包的粽子,你们尝尝!”晚上8点,对门阿姨拎着保鲜袋笑盈盈站在门口。这是我们搬进这座大楼第16年来第一次收到她的端午节礼物——6只自己家包的粽子。对门阿姨是楼组长,看得出是个热心人,进门出门要是碰上,总能寒暄两句,从结婚时她叫我“新娘子”,到现在亲切地叫我“小漪”,就像自家长辈一样亲切。

然而,就算我们比大多数城市邻里间更熟稔,看得出,对门阿姨对于吃食的共享,也是非常谨慎的,我们接收得也很隆重。无数个“谢谢”后,关上门,我们有点紧张,为怎么还上这份礼讨论半天,这要是在我们小时候,那可是多简单的一件事儿啊。

我所出生的小镇,长长的巷子里,大部分人家的门日常都是敞着的,不管有人没人。从这些大开的门里,主妇们每个季节都会端出自制的时令点心,送到对门、斜对门,要是关系足够好,还会端上碗走上半条巷子送去。有时候主人不在,回家一看,桌上放着冒着热气的南瓜粥,马上就能猜到是谁家的心意,吃完把碗洗干净装上自家的“特产”,送回去决不会走错。

端午前,照例上演的便是粽子大戏——

斜对门三婶膀大腰圆,她出品的三角粽,粽如其人,个大料足,一个管饱,两个吃撑。每次搭配不同品种各来两只,一个月都吃不完。隔壁沈阿姨是个讲究人,她擅长包四角粽,她的粽子迷你精致,我们称为“枕头粽”,小巧玲珑一串,可爱到让人不忍动口。各家收到粽子也会暗暗点评,谁家的粽子做得最好,谁家还欠点火候。我妈不会包粽子,又不愿认输,为此,常常提早备好外公做的肉粽,算是撑下门面。外公是个细致人,到什么时节备什么货,一点不含糊。

这是我小的时候。父亲小的时候,又是另外的光景。

端午节前,父亲和兄弟们一块粢饭糕塞下肚,早早出发跑到数里外的长江边疯玩,当然是要执行任务的。退潮的时候,采上几张野芦苇叶,再捎带抓上几公斤蟛蜞,中午一头汗小跑回家,个个满载而归。到了晚上,餐桌上就会有散发着芦苇叶香气的白米粽和鲜掉眉毛的炖蟛蜞,父亲一顿可以吃上三四只,三伯更是不甘示弱,一次竟吃了8只。那个年代,粽子是天赐恩物。

包粽子一般用箬竹叶,取其竹子清香,芦苇叶比箬叶窄,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但胜在没有成本,长江边可任意采摘。肆意生长的野芦苇叶又比一般的芦苇叶要阔一点,刚采下来也别有一股香气,所以端午前大人常常关照孩子们去长江边采野芦苇叶回来,再向农人讨上一些稻秆当捆粽绳,包粽子的原料就准备好了。相比纯天然的“外包装”,粽子的内里反而简单,只有白糯米,偶尔镶上几颗赤豆、绿豆,就算是豆粽了。白米粽,可以蘸糖、蘸酱油、蘸酱,咸甜滋味全靠后天调配。这还是光景好的时候,粮食紧张的时候还有高粱粉粽、黄豆粉粽和豆渣粽,这些品种现在的孩子闻所未闻。

外公去世后,家里就没人会包粽子了,母亲只好去市场买,可是现成的粽子,哪比得上早上外公包好蒸透、下午送到我们桌上的呢?幸好我们还有热心的邻居。三婶的粽子是照样的膘肥体壮。沈阿姨这两年身体不好,她的媳妇却继承了她的好手艺,粽子一年也没断过。家家户户换上了防盗门,平日里门户紧闭,但一到准备晚饭时,像约好了的,又大开门户,饭菜香从小巷这头飘到那头。

生活在城市里的我,早就习惯了各管自家事的邻里关系,也觉得这样的距离很有安全感,突如其来的6只粽子,让我忽然又回到了那条小巷,成了那个放学回家就打开碗橱寻找邻居美味的小丫头。

我们最终决定,把刚泡好的一瓶油笋给对面阿姨尝一下,这是先生浙江老家的特产,春笋带着油香,炒菜下饭很上瘾。

选一天晚上,我们鼓足勇气,捧着这瓶笋,笑盈盈地站在对门阿姨家的门口。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庞小漪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7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