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

小城门面房兴衰记

发布时间:2025/2/10 16:19:18   

每天走街串巷上下班,看的最多的是沿街大大小小的门面房。每间门面都是一个商铺。

卖吃的、卖喝的、卖手艺的、卖车的;卖穿的、卖戴的、也有不少卖菜的。

五花八门,大多都在一层。

这些沿街的商铺,不光方便了居民,还养活着开铺子的商人以及门面房的主人。

拥有一间门面房,就像开了一家小银行,安全性高,收益很好。难怪不少地产商卖门面房都这么打广告:旺铺富三代,过了这个村可就找不到这么好的店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现在,有门面房的人很拽,啥也不干,每年也能收几万。

没有门面房但租了门面房做生意的人也很拽,卖啥啥吃香,干啥啥挣钱。

尤其是到年底的时候,进了腊月门,街上人挤人,老百姓一年挣的钱就在那几天花的最猛,也花的最狠。

记得年的时候咱桐丰楼下有个叫〝梅园苹〞的成衣店,腊月里卖衣服,经常四五个人忙一天,晚上还得加会班,有时饭都顾不上吃。

早上把货从后墙一直堆到店中间,下午就卖个底朝天。当时老板曾私下对我说:一套成衣遇上不爱搞价的能赚80块,遇上爱搞价的也能赚到50块,一天卖个二百多套三百套,挣个万儿八千是小菜。

那时我去拉赞助,人家掏钱很爽快。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两年的门面房,行情不再那么旺。

每天上下班都能看到这个门面出租,那个铺子转让的A4纸贴在门店的墙上。见的多了,就想捋一捋这门面房的兴衰历程。

靠门面房第一波发财的,是一些脑子活、胆子大、能吃苦也善经营的人,可以叫他们原始积累型,这一波人发了财致了富,或扩大了生意,或转型走了别的路。比如说卖百货的〝老字号〞,卖鞋的〝帅帅帅〞,卖水果的〝老杨瓜果店〞等等。

第二波成事的,是一些有手艺亲自干,捎带还能带徒弟的人,可以叫他们能工巧匠型,这些人讲究一招鲜,吃遍天,啥都会,活受罪。凡事亲历亲为,也有不少牛B的典型。比如说拍婚纱照的〝兄弟集美厅〞,卖吃喝的〝兄弟大盘鸡〞,卖机电设备的〝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等。

第三波倒腾的,是一些不安分而下海的,可以叫他们善抓机遇型,这些人干得迟但人脉好,服务很规范,生意也不赖。比如说〝新日电动车〞〝盼盼防盗门〞〝方正电脑〞等等。

第四波折腾的,是一些看了别人发财,自己也想加进来的生手年轻人,可以叫他们嫁妆投资型,或者叫高位接盘手。这些人可能刚结婚,或者从没有涉足过这个领域,用结婚时的嫁妆钱投资,冒然进入市场,黯然退出市场。

他们是门面出租、转让的主要力量。

当然收入最稳定的,仍然是门面房房东,虽然大势趋下,门面租金仅略降而已,没有像嫁妆投资型的人一样伤了筋骨。

门面生意不好做了,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有人把它归过于大形势不好,有人把它归罪于淘宝,认为全是马云的错。

其实细想一下,再不好的大形势也有赚钱的,再好的大形势也有赔钱的,这个主要看人、看眼界、看视野、看魄力、看胸怀。

至于是不是马云的错,根本就不是问题。没有马云,可能也会岀现牛云、朱云、杨云、熊云等等来用科技的手段改变世界。

你不改变思想,仅仅是从A地进货B地卖来赚差价,没有一点技术含量,被市场碰得头碰血流,可不是仅赔几个门面费就能打住的。

而且咱小城人有个特点:干啥一窝蜂,五十米之内能开三家卖生鲜的,一百米之间八家全是卖吃穿的。想想咋个能赚到钱?

下班回家,又见两家门面上贴了转让的信息,感慨:家家有长短,长短不一般啊。

也提不出多少建设性的意见。只能写上几行字,感叹世事变化真快!

小城的门面房,貌似正在走下坡路,打败门面房的,不是电商也不是微商。是我们的观念,让门面房风光不在。

我相信,5G的到来,一定会打倒一线城市高房价。我把话撂这儿,有兴趣的人,十年后来验证。

因为我坚信一个判断,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管是哪一线城市,房子一定会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小城门面房也一样,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如果你现在还想靠炒房赚钱,洗洗睡吧。

小城的人口流量恒定,市场需求就那么大。你不能指望在恒定市场中抬高价格。

况且,就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任何事情都像正弦或余弦函数曲线,涨涨跌跌,潮起潮落,都是常态。

我们身处其间,重在把握趋势。

跟对趋势,你就赢了。踏错节奏,你就惨了。

别说我没告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5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