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

学党史守初心勇担使命促发展遵义市传承红色

发布时间:2023/4/13 17:47:36   

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青瓦丹柱,灰砖白墙,二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古朴大方。黑漆金匾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金光闪闪,醒目耀眼。   “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遵义市万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遵义会议精神的激励下,坚定信念、凝心聚力,砥砺奋进、敢闯新路,撕下了贫困的标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愈走愈宽。   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断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遵义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红色的遵义、英雄的遵义,更是美丽的遵义、幸福的遵义。   深耕红色阵地筑牢精神高地   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余米的杨柳街上,党史文化墙和长征故事文化墙前总是游人如织,这也是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建立的开放式政治生活基地——“党员政治生活街”。   工作之余,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颜学彬就是“党员政治生活街”上的讲解员。“这个地段人流很大,我们就想到建立这个党员政治生活街,让党员群众系统地了解党的成长史、奋斗史,并从中汲取力量,激发奋进动力。”颜学彬介绍,辖区有数十名党员在这里义务担任讲解员。两年来,在这里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达10余万人次。

龙凤村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瞿欣含摄红色基因沁润下的遵义,学党史、传承红色精神已成为群众的自觉。党员群众自发组织的宣讲队伍经常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开展宣讲活动,以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方式,不断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和红色基因传播力。遵义市文化小学青年教师肖廷娅也是宣讲队伍中的一员,一遍遍对党史、长征故事的宣讲,也坚定了她在教师岗位上当好红色文化传播者的决心:“我要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新起点,创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让学生传承好红色基因。”   深挖红色资源,拓宽教育渠道,遵义市不断深化红色教育内涵。   遵义干部学院把红色资源融入特色教学课程,对红军长征在遵义形成的一系列精神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整理,并编入教程,重点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大捷”“二进遵义”等历史事件的经验、精神进行深挖,形成了“上一堂革命传统教育课、参观一批革命旧居旧址、走一次红军路、唱一首红色歌曲、在烈士墓前宣一次誓、过一次组织生活、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写一篇党性分析小结”的“八个一”特色培训课程体系,让学员既长见识、学到方法,更在体验互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净化思想,锤炼党性。   遵义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要求,聚力推进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之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大力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色培训提升工程,不断推进红色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以市县联动的方式,分层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规划打造了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突破乌江党性教育基地、苟坝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群、毛主席旧居党员政治生活馆、遵金特支党员政治生活馆、毛主席批示纪念堂现场教学点等区域性党性教育基地,并同步出台党性教育基地建设标准和有关管理规定,推动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此外,经常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赴党性教育基地开展教学培训,形成了“一核多点”的矩阵布局。   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底色,遵义会议精神和一个个红色故事,已成为鼓舞和激励遵义儿女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下,遵义市各级党组织正利用红色阵地,深入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讲好党的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加强党史教育人才队伍的打造是遵义市下一步的重点工作之一。据悉,该市将通过组织选拔与内部培养的方式,增强党史宣教队伍的力量,从学校的教师队伍、各大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社科研究机构中,选拔一批专业的党史研究人员作为宣教工作教师。同时,注重内部干部的培养,从干部队伍中培育一批专业的党史教育工作者,充实党史宣教队伍的力量。此外,还将利用图书阅读、现场宣讲、集中观影等传统学习方式和   点燃红色引擎推动基层治理   “B7栋有两位独居老人,该栋的在职党员、干部每天上下班时要   “B3栋的防盗门有个按键坏了,由本栋的在职党员、干部负责与物管公司联系。”   “有居民反映物管公司履职不到位,近期班子成员要组织召开一次座谈会。”   ……   这是汇川区仁和苑社区支部落实辖区居民反映问题的台账清单,在支部工作群里一条一条清清楚楚。   “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干部接单、组织晒单”,这是仁和苑社区党总支打造的“四单制”服务模式,党员干部为民办事实实在在,居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党员沉下去,服务提上来。仁和苑社区将在职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参与共建共治,并成立15个“名城先锋·党员义工”临时党支部和15个社区自治协助管理委员会,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这也是遵义市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一个缩影。

赤水葫市镇镇、村党员志愿者帮助群众管护中药材(芍药)基地除草遵义市还以高质量建设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目标,深入推进“六化社区·幸福城市”创建,探索建立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融合、上下联动、双向用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四级联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试点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成立“社协委”,建立以市、区(市、县)、街道、社区为纵轴的上下贯通的联动机制和以街道社区党组织+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为横轴的运行机制,推动党组织向楼宇、商圈、市场、园区延伸,吸纳国企、机关、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共建共治;完善推广在职党员、干部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工作机制,创新建立“自协委”个,有33名县处级、名乡科级领导干部担任“自协委”主任,并加强对驻区单位和到社区报到8.9万名在职党员、干部的管理服务。   延伸到城市基层的党组织服务深得民心,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同样精彩。   春节前夕,汇川区泗渡坝区群众还忙着翻犁土地,为春耕做好准备。去年泗渡坝区大丰收,新品茄子卖到了上海、广州。群众都说,全靠坝区联合党委的引导。去年坝区联合党委成立以后,紧盯问题导向,用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成了产业发展优势。   在进一步规范村级党组织设置的基础上,遵义市又紧紧围绕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建立“村级党组织+网格化党组织”组织体系,建设联合党组织、产业链党组织、坝区党组织等3余个,推进网格化党组织向产业发展、治理网格延伸,做到重点工作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并围绕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总结推广“寨管家”“党群共治会”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推动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向基层治理网格延伸,并实现全覆盖,为农村产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遵义市还把提升村级党组织领导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市级层面连续三年召开现场观摩会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提高基层组织凝聚力和带动力。同时,积极推行党组织领导下合作社主导型集体经济模式,包括“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取得显著成效。目前,该市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突破42亿元,%贫困村组建合作社、75%的贫困户入社入股分红,培育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个。   弘扬清风正气激励担当作为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项目多了;戒奢从简成风尚,大操大办少了;开短会、亮“干货”成工作常态,文山会海少了;窗口单位服务水平日益提升,“门难进、脸难看”少了……这些“多”与“少”的变化,是遵义市持续深入推进作风建设成效的具体写照。   向作风建设要生产力、向干部执行要发展力,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促进各项工作高效率、高质量落实,遵义市真抓实干。   从讲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用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去年,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起,处理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人,通报曝光典型问题64起74人。   聚焦营商环境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持续发力,大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督促推动解决企业困难,以硬核监督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年,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年全国个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中,遵义以89.69分的政务服务满意度,排名全国第一。   此外,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深挖黑恶势力背后的“保护伞”、治理民生领域吃拿卡要和私分滥发等问题,作风整顿的一系列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身边的事有人管、自己的利益有人护。   夯实想干的基础,积蓄能干的动能。遵义市坚持好干部标准,树立“政治为先、事业为上、工作第一”的识人察人观和既看资历、更看能力的选人用人观,先后制定了若干措施和具体意见,以工作评判干部,以工作业绩定进退,注重在工作一线识别干部,对涌现出的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优秀干部提拔重用,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同时,客观对待和解决干部干事创业中“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等问题,激励党员干部担当进取、真抓实干,促进工作提质提速,落实公务员职级晋升、谈心谈话、关爱心理健康等制度,完善容错纠错和关爱机制,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遵义市各行业各领域1.2万余个基层党组织、25万余名党员主动请战,“逆向”前行,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在疫情狙击战的最前沿;   年入汛后,遵义市各地遭遇强降雨,灾情面前,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搜救失联人员、转移物资、排除险情、清淤除杂……奋战在防汛抢险最前线;   脱贫攻坚决战场,基层党员干部成为助农增收的“生力军”,真蹲实驻、真帮实扶,不断化解群众难题,成为群众最贴心的“亲人”;   项目建设的前沿,进园区、跑机关,备资料、办证照,党员干部无怨无悔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推动着项目落地投产;   ……   风清、气正、心齐、劲足,良好的作风在遵义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转化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中。   遵义,蓄势疾行。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钱诚

编辑肖慧编审杨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0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