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

为什么很多传世名作,都是作者身处逆境时创

发布时间:2025/5/18 11:00:19   

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那就是“不平则鸣”。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的开篇即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虽然这种明确的说法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但这一现象却是由来很久,最著名的就是司马迁曾经说过: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是,如果仔细来分析这些流传后世的作品就会发现,虽然是身处最艰辛、最黑暗的人生境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也都有共同的特点。

在逆境中的名作有一个重要特征:共鸣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几乎每一个人在其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逆境,也就是不如意事,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逆境都能与人言谈的。

比如说,一位富豪为了自己的金钱无处屯放而发愁,这种苦恼能与穷苦人去说吗?即使说了也不会得到穷苦人的认同。

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我们所遇到的很多“逆境”其实都是只属于我们自己,或者是和我们类似的特定人群。

那么,如果我们将这些“苦楚”写入作品中,它是不会成为名作的,充其量只是“牢骚”。

而这些传世名作所记叙的“苦楚”,不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个人的牢骚,而是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有过的共同经历,这才是可与人言的那“二三”不如意事。

所以,看看这些传世名作就知道了,屈原、司马迁、左思、杜甫、苏轼等等名家作品,他们所咏叹的内容其实比较相似,都是那些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困境,诸如“怀才不遇”、“吊古伤今”、“感时伤乱”等等。

这些众人共同的逆境经历在遇到这样的作品的时候,自然就引起了共鸣。

就好比,一个人今天回家开锁的时候,钥匙正好断在了锁孔中,只能站在门外等开锁公司。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邻居也站在外面等人,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也遇到了同样的事情。

恰巧,两人所购买的防盗门都是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型号的,你说这两个人会不会有“同病相怜”的感觉呢?

在逆境中写下的传世名作也是同样的道理,遭遇相似,情感相似,自然会拉近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也就是说,作者所说的话其实就是读者的心声,这就叫共鸣。

拥有“共鸣”这一特性的作品自然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追捧,这才成为了“传世名作”。

相反,如果只是个人在逆境时的“牢骚”,比如一个人走路不注意观察,掉进了井里,然后他写了一篇作品来描述自己的悲惨经历。

掉进井里这种经历毕竟不是很常见,如果不能继续引申出一些共识性的道理,那么自然就不会成为传世名作了。

所以,这里有一个因果逻辑,正是因为作者对于自身逆境的描述契合了众人的经历,产生了“共鸣”,所以作品才能成为传世名作。

真正起作用的是“共鸣”,而不是对于逆境的描述。

逆境能为作者带来什么?

“共鸣”是拉近作者和读者距离的根本要素,那么逆境本身带给作者的是什么呢?

我们需要提前知道的一点就是,逆境之所以是逆境,就是因为这是凭借作者的努力也无法走出的境地。

那么,如果努力都无法解决的时候,胸中的愤懑、抑郁等等情绪就需要另一个宣泄口,于是就形成了作品。

这就是“不平则鸣”的过程。

对于“逆境”本身已经无法解决,这就给了作者更为强大的专注力来完成宣泄情感的工作,他们可以更冷静地思考,更稳妥地措辞,更耐心地修改。

比如说鲁迅回国之后,本来想着和一群同道掀起一场开启民智的浪潮,但没想到兄弟反目、战友分裂,一时间有点“众叛亲离”的感觉。

在这种逆境下,他只能埋头读书,抄写古籍、碑文,在先贤的文字里找共鸣感,用于疏导抑郁。

所以有了独语式的诗集《野草》,有了《秋夜》里那个非常经典的开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同为树这一个物种,甚至同为枣树,但提及起来都不能相提并论,必须要分开来一个一个地讲,这像不像之前的兄弟、战友如今形同陌路?

这样的蕴藏深沉情感的表述方式在《野草》当中非常多,正是鲁迅在逆境蛰伏时仔细打磨出的作品,深沉、内敛但精致,“暗色调”的文字下有着汹涌的情感激流。

逆境会让作者的敏感度大幅度提升,这是一件非常玄妙的事情,就像“灵感”一样不可捉摸。

如果真的要找到一个原因,大概就是作者心里憋着的那股气,一定想要找到一个宣泄口,所以导致了专注力的异常集中吧。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3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