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盗门

沈阳一小区内隐藏着三座九十年前的日伪楼

发布时间:2023/5/12 14:06:52   

近日,前不久收到了一位热心朋友的留言,这位朋友告诉小琦,在沈阳市皇姑区昆山西路泾河西街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里,楼群之间隐藏着几栋疑似日伪时期的老建筑,里面还住着人家。出于对老建筑的浓厚兴趣,闲暇之余我按照这位朋友给出的地址,来到这里进行了探访。

这个居民小区位于沈阳市皇姑区昆山西路旁(维华商业广场旁),泾河西街是一条并不宽的小巷,贯穿整个小区。

该“日伪楼”在地图上的位置

站在昆山西路与泾河西街路口,向小区里面一瞥,就能看见其中一栋坡屋顶的二层小红楼,它被夹在两栋居民楼之间。

昆山西路与泾河西街路口,小区入口处在小区入口处看到的老建筑

于是,我沿着泾河西街径直向这栋老建筑走去。通过观察我判断,这个小区应该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而前不久刚刚进行过老旧小区改造,楼体被粉刷一新。进入小区,大约走了50米左右的样子,便来到了这栋“日伪楼”前。

隐藏在居民小区中的“日伪楼”

来到楼前我发现,这里有两栋外观相同、规模一致的二层小红楼横向并排排列着,它们都坐落在两栋居民楼之间的空隙里,并且与其中的一栋居民楼距离非常近,形成了一条宽度大约3米的狭窄通道,给人以阴冷压抑的感觉。

小楼的侧面两栋相同的小楼并排排列小楼与居民楼之间形成的阴冷狭窄的过道

通过观察这两栋小楼,我发现它们的外观与我此前探访过的和平区嘉兴街一带的满铁社宅建筑群(俗称“满铁十趟楼”)极其相似,只不过是这两栋楼保存较为完好且翻修一新而已。

和平区嘉兴街满铁建筑群(拍摄于年)

它们都具有典型的日伪时期住宅建筑的特征:坡屋顶、窗口饰有鲜明的线条、楼梯直通两侧的露天阳台、各户房屋以楼梯口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小楼外一景小楼外一景

环绕小楼走了一圈,我发现这两栋小楼的两面都对称地分布着很多房门,它们都是一楼各户居民的入户门,也就是说,每一道门的里面就是一户人家。照此推算,每栋小楼应该有16户人家,两栋加一起就是32户。通过观察可以看出,这些房子大部分都住着人,有的人家窗户上还挂着晾晒的秋菜。

小琦手绘的平面图,仅供参考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栋楼的内部结构,我决定随机走进一个门洞,沿着楼梯前往二楼看看。

楼梯口以及两侧对称分布的人家

走进楼梯间,场景仿佛穿越一般。这栋小楼的楼梯很窄,楼梯间两侧的墙壁已经用白色的涂料粉刷一新,但依旧能够看出漆面之下的红砖痕迹。大约爬了十二级左右的楼梯,便来到了一个狭小的缓步台,这里分布着许多后改造的管道和电线,而通向二层的楼梯也就此分成了两个相对的方向,各自通往两面的露天阳台。

狭窄的楼梯和墙壁上的管线缓步台及楼梯走向

于是我随机走上了通往向右侧阳台的楼梯,楼梯的扶手都是由砖砌成的,很多老建筑的楼梯扶手都是这样的。

通往二楼右侧的楼梯

来到二楼的阳台,便可以看清楼梯的全貌,楼梯的结构一目了然。

楼梯的全貌

露天的阳台两侧对称地有两道门,门内各为一户人家,可能是巧合,这两户人家的门上均挂着老式的锁头,疑似无人居住。

阳台上的场景

在露天阳台上仰头望,便距离楼顶的房檐很近,由于这栋小楼经过修缮,坡屋顶已经被铁皮包裹,但根据我对日伪时期老建筑的了解,这栋小楼在修缮之前应该为砖木结构,屋顶框架应该为木质,外部覆盖着瓦片,裸露的檐边同样为木质,且往往刷着深绿色的油漆。

小楼的屋顶

正当我在小区内拍摄时,两位热心的大爷向我介绍了这两栋小楼的历史。据这两位大爷讲述,这两栋小楼的确为当年日本人所建,但具体建于哪一年他们也不清楚,大概推测为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侵华时期。网上也几乎找不到关于这两栋小楼的有价值的文献,唯一的线索就是一条关于小楼改造的施工信息,上面显示该楼建于年。至于当年的用途、设计者等信息没有提及。另据这两位大爷讲,这两栋楼在沈阳解放以后划归给车辆厂作为职工宿舍,一直沿用至今(此段历史仅凭两位大爷口述整理,未经考证)。当年,他们刚入住的时候,楼上还有残留的伪满洲国的门牌号。

聊到兴头,其中一位大爷还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租住的房间去看一看。这是一楼的一户临西山的房子,面积大约在18平方米左右。为了便于您了解房子内部的结构,小琦根据记忆手绘了一张大爷家的平面图,仅供参考。

小琦手绘的大爷家平面图,仅供参考

一进门便是一间面积约8平方米左右的厅(含卫生间和做饭的空间),正对着入户门的是一个狭小的卫生间,内有坐便马桶,大爷说这个卫生间是后改的,日本人在此居住的时候这里是走廊。入户门的左侧便是一个后搭设的洗手池和案台,这里就是“厨房”了。大爷入住后自己加装了净水器和厨宝等设备。

狭小的卫生间大爷家简易的“厨房”

沿着“厨房”继续往里面走就是卧室了,卧室的面积约10平方米,窗台很宽,四面墙壁很厚。地面上铺设着地板。大爷告诉我:这地板是房主后铺设的,但原来日本人居住的时候也是有地板的,是那种老式的木质地板。现在室内安装了暖气,屋里很温暖,当年日本人居住的时候没有暖气,是靠自己烧小型的锅炉取暖,他们称这种小锅炉叫“瘪达达(音)”。

卧室的窗台

最有特点的是卧室内正对着窗户的墙面,上面有日式住宅内特有的木质格子装饰,而且大爷告诉我:其实这面墙上当年有一道门与邻屋相通,两间屋子为一户人家。后来作为厂子家属楼以后,这道门封闭了,就分割成了两家。

大爷家的卧室

离开大爷家,回到小区院子里,这时已经接近黄昏,楼里的居民已开始准备晚饭,飘出了饭菜的香味。正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一位老人告诉我,在小区内还有一栋日伪时期的小楼,与这两栋小楼相似。按照老人的指引,我在这个小区的另一个角落找到了这栋建筑,然而这栋建筑经过改造几乎看不出原貌,与刚才探访的大爷家那栋楼相比,这栋楼似乎改造得更“精致”一些,安装了新式的塑钢窗和防盗门,露天的阳台也封闭了。

小区里的另一栋“日伪楼”小区里的另一栋“日伪楼”

其实,在小琦小的时候,上世纪九十年代,沈阳像这样的“日伪楼”比较常见,在我家附近便有很多。后来,随着城市化改造大部分都陆续拆除了,只有一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被保留下来。它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住宅,更是日本侵华历史的证物。#沈阳历史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508.html
------分隔线----------------------------